【师说新语·王元元】做思政教学科的攀登者 为学生成长点亮心灯


    主持人:9月1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主持人: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王元元老师做客演播室,请她和我们分享一下她的育人心得。

    主持人:王老师,您能否先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王元元:这应该源于我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吧。

    刚入职的时候参加岗前培训,区内一位老师问我们新入职教师同样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当时,我的脑子几乎是空白的,好像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有时候,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并不需要明确的理由。

我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小时候过家家,我就特别喜欢扮演教师的角色,学着我妈妈的样子在家里的小黑板上板书。上大学的时候,也没多想,就报了师范专业。大二,我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到新乡裴寨进行支教。大三上学期,党的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开幕,我作为学生党员代表有幸在河南新闻联播中有一段镜头,谈及自己作为师范生的责任与担当:“中原崛起,教育先行。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特别是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我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现在我要努力学习知识,毕业后到基层,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为中原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大四上学期,我参加了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在本硕之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同样是大四上学期,我参加了省内第十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硕士期间,我任职本科生的兼职辅导员。毕业季,经开区教文体局到学校进行校招,我就来到了郑州,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我的人生安排,并没有刻意,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教师岗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怎样,也谈不上选择什么,本质上就是内心的驱使、潜意识的存在,自然而然。

    主持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您认为,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时代责任都有哪些?

    王元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我们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责任方面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科与硕士之间,我有一年的支教经历,分配到的学校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是所高中。这份支教经历算是让自己有了一年的“步入社会”的工作经历。返校读研时,明显感觉和一直在学校里待着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好像是有点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最应该做什么。对于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有了实践后得出的个人见解。让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读研的时候,做了两年半的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工作,我一直都非常感谢我的母校给予我的信任与平台。本科生这个阶段刚好与我支教的高中阶段相衔接。单独处于高中阶段或者本科生阶段,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很多共性问题可能找不到根源,总是会产生疑问“怎么会是这样,现在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都这样了吗?”把高中、本科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带一遍后,现在又回到初中,我脑子里就冒出一个观点:很多问题的出现,中学思政课没有上好是重要的原因!

    我曾经听过一位较有资历的老师说:“一个学校的思政教师队伍如果足够强大,把思政课上好,那这个学校的政教处以及班主任队伍就可以去掉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到行己有耻、追求止于至善。这种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一种言谈举止的示范、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人格健全的追寻、掌控自我能力的提升。

    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首先做到“六个要”的素质要求,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做深功: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们要努力以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价值观与品质的养成,也唯有此,才能使学生在“亲其师”的同时“信其道”,进而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

    除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情感意识类的内容是很难“灌输”给学生的,我觉得,情感意识类的内容不能完全依赖“灌输”。老师去相信,并且努力让自己活出精彩,学生看到老师因为自己的理念活得这么通透、快乐、精彩,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这就像我们经开区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样:很多理想化的、不可能的,都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忽视“灌输”的作用。我们的理念是结合时政渗透到课堂中的点点滴滴的,也会结合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渗透到学生的个人生活。学生的世界相对来说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宽广,他们的观点大多来自于周边。如果思政课老师时不时或者说常常与他们一起探究一些观点,慢慢的,学生可能就会把这些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这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点像:小时候我们可能不太喜欢父母的一些教育和唠叨,或者不认同甚至反感父母的一些说法,但父母经常在耳边提起或者始终进行要求,等我们长大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曾经“不赞同的”已经转为自己也常常“说给别人听的”。我想,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吧,中学生生活的舆论环境、思想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都非常重要。比如,当下我们就会积极落实劳动教育的方针,在校时间和周末时间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劳动作业”,每一项“劳动作业”完成后,我们都会进行劳动总结、思想升华。“灌输”不是以往我们所认为的“灌输”,它需要更为艺术化、趣味化的处理,除了利用一些大事件、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现代媒体技术等,整个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与文字感染力。

    我既是学校的思政教师,也是八年级11班的班主任,具备“思政教师+班主任”双重身份的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条件。在我所带的班里,是绝对落实我们学校提出的思政教育要求的,每一周的大班会都会认真设计,每一天都会进行小班会,经常性地针对班内出现的某一现象或捕捉到的某一经典镜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探讨碰撞。

     1.2019.08.24-08.31,新生军训。期间,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吃苦的现象,班内就在训练场地进行了一场“我们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坏的”这一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认为“我不是温室里娇滴滴的花朵”,激发士气、给予力量、振奋精神,最终我们也有幸荣获军训会操的一等奖。拿到奖项后,班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认可我们的校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任何一时的偷懒、钻空、享乐都会让自己在看到结果后更加迷茫、消沉甚至纠结、痛苦,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奋斗”后的收获与成长。

    2.2019.09.11,中秋联欢。结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家训章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班内引导学生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不能认为这个年龄段搞个联欢就应该大吃大喝、没有节制。人的心境、灵魂在朴素中更能平静下来,看到事物的本质乃至正确认识自己,也只有在至朴至简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排除很多干扰,做事更加专注,让自己的各方面得到升华。从那以后,我们班内的任何活动都没有铺张浪费,能用手工解决的问题绝不用钱去买,能用创意添彩的问题绝不用钱增色。中学生还没有赚钱的能力,那我们就“节约”着过。我们的祖国就是从“一穷二白”的年代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相信这一代学生一样可以靠自己从“无”到“有”!可能正是这种理念和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我们班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基本都是第1名,即便不是第1名,至少也是一等奖。

    3.2020.03.0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主题班会。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认识自己》这一课,班内在疫情期间特别召开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主题班会。我们就是真的秉承“多把尺子量自己”的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自我剖析、他人评价、组内建议来帮助班级成员正确认识自己,以达到“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的境界。

    4.2020.03.28,“最美书桌”活动。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特举办了“最美书桌”活动,活动前、中、后,我在班里都进行了正面引导。结束时,我将下面的总结发到了班级群中:

    5.2020.03.25、04.22,一早,我就将下面的话通过钉钉发给了学生:

    像这样的日常思政教育,我们学校时时都在发生。思政教师要特别会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及时的、有效的引导。

    当然,课堂永远是我们的主阵地,在落实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也必须提高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知水平,通过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拓宽教学视野、开辟教学新思路,努力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时代感、说服力和可接受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内在学习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程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未来的密切关系,明确课程所要宣扬捍卫的理论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前途与幸福都密切相关的意义所在,从而消除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存在的消极思想和心理,认可该类课程学习的价值意义,使其愿学乐学,提高课程教学实际效果。

    以上就是我从教师个人建设、课程培养目标、课改重要问题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时代责任的拙见。

    主持人:在您眼里,思政课在所有课程中是什么地位?学生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思政课呢?

    王元元:首先,思政课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关乎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其次,思政课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到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及如何处理与自我、外界的关系。把思政课学好的人,往往三观正确、心灵平静、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让以往琐碎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理论指导,帮助自己更好地前进。借用总书记的话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学生对待这门学科,首先态度要端正、严谨。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没有大科小科、主科副科之分;狭隘地从考学层面讲,每一学科的分数都很“值钱”,在这一科目丢掉的1分与在那一科目丢掉的1分,价值是一样的。不能因为进入中学,科目增多不适应而找借口对学科进行舍弃,更不要把自己往应试教育里塞,只学数理化、只学语数外。我们要引导学生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视野开阔、广泛涉猎的新时代中学生。

    而且,“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生命的自觉和警醒有关,自觉于什么是真实及重要的。”被教育的对象,也要明白这个道理,除了努力具备这一学科的基本素养,一定要打开自己的学习大门,在接收丰富的知识与信息的同时学会思辨、统筹、舍弃、自控,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能把自己禁锢在考试当中。

    当然,基础知识是基础,本学科的基础都没打牢,难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就像梦想是成为作家的学生,如果连字都不会写、基本的语法都未掌握、从来都不读书,那作家梦想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身是要纠正一些认识误区的,要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1.道德与法治在中考中虽然是开卷考试科目,但也需要背诵。对于文科的学习,读背永远都很重要!越是开卷,越是考查谁对基础知识更熟悉,谁更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依据题意整合所学内容。拿高分的学生,没有一个是依赖开卷翻书的。除了考试时间不允许这一因素外,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不能做出迅速反应、辨别类似内容、整合相关内容、改编有关内容等。

    2.学习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背背课本。我们学习跳舞,仅仅在脑子里记住动作并不难,但真的自己去跳时,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学习这种事,必须进行“操练”!文科学习,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读读背背就行了”的认知层面。在“知道了”与“能做对”之间还有长长的实践之路需要我们去走。主语出错、未能扣题、中心跑偏、过度延伸、专业术语多字少字、不能很好地联系材料、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做题中去发现、纠正。此外,道法的学习,记住基本知识点只是基础,中招更倾向于通过“情境”考查学生作为责任人、参与者的家国情怀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喜欢“跨学科式”的考查模式,充分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3.自己认真准备开卷所需的个性化资料。普通玩家选择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选择自定义配置。如果我们只有大家都有的东西,那我们估计只能达到大家都能达到的层次。

    4.不能只重视“怎么办”方面的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也很重要,也只有搞清楚了“是什么”“为什么”,才能更好地作答“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思政课会有一些无聊,不像其他学科具有那么多趣味性,您在刚开始从教思政课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学生不愿意听课的现象呢?您又是怎么做,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的呢?

    王元元: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学生不愿听课的现象,每位老师都很难做到让所有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课堂。即便学生喜欢自己以及自己的课堂,学习中有乐也有苦,不是所有学生最初就具备处理好苦与乐关系的智慧、毅力等品质的。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提升自己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喜欢我的课堂。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诸多因素中,尤其是师生关系,是非常影响学生的听课意愿的。中学生是感性的,情绪、情感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就牵扯到师生彼此的信任、理解、适应、包容和吸引。我们作为思政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多对学生给予肯定,多进行情感交流,不方便当面表达的内容,可以借助书信去沟通。教师既是一个教学活动的主持者,也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同时还是一个平心静气的沟通者。师生之间充分的沟通、欣赏有利于帮助减轻或消除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接受性。今年的教师节,就有一名学生在我办公桌上放了一封匿名信,让我非常高兴的是,信中所写内容运用到了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知识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非常“个性”,我很喜欢这种“独特”:

    2.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让一些内容可视化,增强视觉冲击,伴以音乐、朗诵等听觉感染,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产生强烈共鸣。我从教以来,对PPT的精美度一直抱有执念。我觉得,视觉上美的感受以及享受就是一场“思想政治教育”,它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水平,自然而然就促使学生远离低俗、乏味的内容。

    3.设计参与性活动,增强学生的需求感、体验感、获得感。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实践,其成效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思政课要实现预定效果,必须注重两个积极性的调动发挥,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搞好教师教学上的“供给侧”改革,关注学生“需求侧”的情况,直面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广泛参与”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思考,拥有探索的机会和空间,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会因为我们内容或设计的趣味性而变得活跃,但更多时候,再晦涩难懂的内容,只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这节课就极易变得活跃。那种“思维碰撞”“展示自我”的感觉,会让学生收获到“最真实”的快乐!

    您在加入经开区教育团队期间,立志成为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您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您在今后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 大致来说,两个方面:自己读书行路+带学生读书行路。

    梁思成从美国留学回来时,父亲梁启超告诫他:你该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

    我们思政课教师除了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外,一定要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去看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学会分辨、自省、选择,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不至于让自己的观点全部来源于周边人群,成为传播他人语录的狭隘、局限之人,以致于最后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发展。人生短暂,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去“亲身经历”,但这并不能决定我们无法成为一个多彩且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书籍这位好友就为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通道。

    除了读书,我们思政教师本人也要积极通过实践去体验、感悟、总结生活中的点滴。思政课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学科,我们只有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才能向学生展示出一个更为丰盈、深沉、理性、动人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教师形象,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指导。

    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带着学生去看看那些曾经感动我的文字和地方,把我所认为的“精华”送给他们。如果每位老师都能把毕生所遇到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真善美”的创造者。

    总之,就是积极修为吧,始终走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让自己能够借助课堂这个主阵地发光发热,也努力拓展这一学科至课外领域,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主持人:新时代,新希望,新任务,新要求,新业绩,面对新时代改革中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