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汇聚“三力”谋发展服务“三农”开新局

作为一所涉农高校,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十大战略”,不断提升服务农牧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学校培育出专门化肉用多胎肉羊新品种——黄淮肉羊,填补了河南省肉羊育种领域的空白,对河南省乃至整个黄淮地区的肉羊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抓统筹、重创新,增强使命引力

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勇担乡村振兴使命,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并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校企发展共同体管理与运行机制,赋能高质量发展。

学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构建了“围绕畜牧业,牧工商融合,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突破”的科技创新服务思路。以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争取大项目、提供大服务、形成大科研为努力方向,着力挖掘科研潜力、凝聚科研资源和创新力量。根据全省农牧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新需求,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群,培育新兴学科,初步打造了围绕服务全省农牧产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的跨学科团队。目前,学校拥有省级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共有24个,是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营造了风清气正、干劲十足、求实创新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和“自信、自立、自强”的学术氛围,推进了学校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双提升”。

抓基础、汇资源,凝聚创新合力

按照省委“十大战略”部署,学校坚持“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弘扬立足区域、服务社会、面向行业、助力企业的优良传统,发挥牧工商一体化专业办学特色优势,为服务全省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黄淮肉羊”新品种由学校动物科技学院权凯博士肉羊项目团队组主持,项目团队历经18年的不懈努力,全身心投入到肉羊育种项目上,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羊场,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践行了知难而进、勇挑重担、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责任与担当。其间,学校争取省科技厅的项目支持,联合20多家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畜牧主管部门和养羊企业,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产业技术联盟、第三方实体共建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杂交过程中,项目团队从国外引入杜泊种羊,在郑州周边地区进行肉羊杂交改良试验。育种实施过程中,联合建成规模化、科技化、工厂化的现代养羊场。依托“中原肉羊产业发展联盟”和“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开展联合育种,并在9家羊场完成“黄淮肉羊”中试试验。最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并颁发证书,“黄淮肉羊”新品种正式诞生,填补了河南省肉羊育种领域的空白。

聚特色、盯需求,厚植发展动力

学校全面强化践行新农科办学理念,与企业行业精准对接,深度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将培养新农科人才的课堂开在养殖场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跳出专业束缚,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上手更快、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加全面。

同时,学校为国内养羊产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1000余人,受到养羊企业、养羊户及群众的广泛认可,也为“黄淮肉羊”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人气和技术支撑。结合省内现有肉羊产业现状,“黄淮肉羊”新品种具有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适合规模化养殖。经测算,每只黄淮肉羊年增收可超过20%,产业化推广和普及预计在3年内达到200万只,实现产值60亿元,直接增收将超过12亿元,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器”。

黄淮肉羊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为实现河南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将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走深走实,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十大战略”的工作大局中,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发挥农牧办学优势特色,答好“十大战略”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