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丨建议高校招生指标向河南倾斜;取消中考…你怎么看?

2022“两会时间”到!

这里有河南家长关心的最新提案建议。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考学君注意到,今年两会,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与学生相关。

高校招生指标向河南倾斜,取消中考,就业不再分应届和往届……

对于这些建议,考学君还随机采访了几位郑州家长,共话孩子上学大事儿。

一起来看看这些建议吧!你支持哪个呢?

1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卢克平列举一组数字: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其中河南省12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1.6%左右。

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13.97万人,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11.18%,一本上线率在全国排名居于末位。

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

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你支持卢克平的建议吗?

家长有话说

家长A:卢书记说出了咱河南学子和家长的心声,期待能尽快落到现实。

家长B:建议很合理,愿望很美好,但作为家长,俺对能否施行持观望态度。

2 建议缩短学制、取消中考、普及高中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

“要缓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关键在教育体制改革。我建议尽快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缩短学制、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制基础义务教育。”

甘华田说,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把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保留初中三年制,普通高中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除了缩短学制外,实施十年制义务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将目前的遴选型考试改为达标型考试,取消“初升高”的遴选式考试,把学习和考试压力推迟到高中阶段,可以减轻初中阶段学生升学考试压力。

取消中考,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对于这个建议,你怎么看?

家长有话说

家长C:支持取消中考,有中考压力,孩子就不能真正减负。

家长D:感觉不合理,高中很重要,没有中考筛选,学校无法做到更精准的因材施教。

3

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建议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

他认为,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

制定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有机增加课时,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家长有话说

家长E:支持!兴趣就是兴趣,一考级就变味了。

家长F:不必取消,毕竟现在考级是自由选择,取消之后,那些想考的怎么办?

家长G:只要不纳入中考和高考,有关艺术方面的政策与规定,都无所谓。

4 建议院校对丑行学生放宽“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

无丑不成戏,建议戏曲院校对丑行学生放宽“门槛”

据金不换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曾经大红大紫的传统戏剧风光不再,目前存在演出市场萎缩、剧团资金匮乏、演员收入微薄、演艺人才断档、观众日趋老化、面临传承危机等问题。

金不换还表示,要积极努力兴办戏曲学校,让老艺人专心教徒弟,让年轻人专心学戏,及时抢救行将失传的作品、技巧和技能,培养更多接班人。

采取多种策略,切实做好“戏曲艺术”的保剧种、保剧目、保剧团、保人才、保资料的“五保”工作。

此外,戏曲界流行着一句话——“千旦易得,一丑难求”,在戏曲丑行的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了40年的金不换建议,在戏曲院校的招生中,对丑行学生尽可能放宽政策,以便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丑行演员一般都是配角儿,社会地位不高,如何让他们学有所成、干有所精呢?建议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为丑行演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舞台和工作平台,让他们有大戏唱、有好戏演,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金不换说。

5

在高校设置“间隔年”,大学生出去工作一年,再继续读大学……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

建议在中国高校设置“间隔年”,帮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

“间隔年”是指青年在学习期间及毕业工作前,异地、异国旅行或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临时工作或志愿者服务,以开拓视野、提升学习和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从而明确人生规划、更好融入社会。

潘向黎在建议中指出,目前国际上实施的“间隔年”制度,对大学生等群体成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这一概念在中国尚未被接受,存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和限制。

潘向黎认为,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络上有大量高质量公开课和电子教材,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象牙塔内。

以“间隔年”形式提供足够长度和深度的社会实践及自我教育窗口,有助于学生明晰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了解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为将来发展选定方向。

6

建议将“家庭家教家风”列入高校必修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

据了解,目前学校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些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相对欠缺,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恋爱、如何择偶,更不懂得未来如何经营家庭及教育小孩。

黄细花建议,将“家庭家教家风”列入高校必修课程。

大学一年级侧重教会学生如何与人沟通、交往;

大学二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大学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如何教育子女,学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7 建议就业不再分应届和往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

建议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应对所有往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人为就业障碍。

胡卫说:“不能只关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应该关注整体就业,即离职再就业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