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变难?高考要让15%学生做不完?教科书总主编回应

近期,有关“语文教材越改越难,学生求放过”“高考语文题型出现调整,或淘汰15%考生”等话题,又出现在网络平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对此回应。

温儒敏表示:

古诗文是适度增加了

①总的来说,,但并非大幅度增加;

阅读量增加了,但死记硬背的要求少了。

②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体上比以前的教材难一些,或者说课文类型覆盖面更广。现在抱怨教材越来越难的主要是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潜力无穷,只要他们有兴趣,就不会拖延,也就不会觉得学习难;

③我并不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人,不参与高考命题。我只是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据调查,每年总有大概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15%的人做不完很正常。

家长、学生应该如何应对?

温儒敏做出具体回复

现在的家长很焦虑,有没有办法缓解?家庭和家长应该在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温儒敏:

焦虑是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加剧,加上某些不确定因素,大家彼此攀比,压力增大。这种焦虑成为某种“集体无意识”,就会反射到教育中,几乎所有家长都焦虑,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大环境靠个人是难以改变的,只能尽量去调试自己的心态,家长不那么焦虑,孩子也就不那么累。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

成长过程太过焦虑紧张,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情养成带来负面影响,且还会牺牲他们不可重复的童年之快乐,那就得不偿失了。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最终是“成功的”,但每个人的天赋、特长有差异, “成功”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机遇。与其赶着孩子奔 “成功”,不如先让他们现在拥有快乐的童年,日后能成为幸福健全的人。

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都要回归常识,因材施教,努力让孩子成为正常的孩子。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方面,即家庭、学校和社会(或者说伙伴)。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现在大家都在谈教育减负,学校当然有责任,家长是否也要问问自己,是否盲从了社会焦虑,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负担和压力?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越来越受重视,有人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培训机构也办起“大语文”培训,不少家长跃跃欲试。学生有没有必要参加大语文培训?

温儒敏:

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耸人听闻,不必在意。但语文是基础学科,甚至是基础的基础,确实很重要。现在所谓的“大语文”培训机构一般是为了挣钱,他们有成套的课程,培训讲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据我了解,语文培训通常只对那些对语文没什么兴趣、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效果,对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意义不大。语文学习要靠慢功夫和长期熏陶,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多读书。